交大新闻 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交大新闻 >

尚德尚医,求是求新,努力拼搏,勇创一流

发布时间:2017-10-17 09:54:00

为了不断提高我校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质量,提升医学学科竞争力,构建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符合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学校实际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在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部直属高校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基础上,2012年6月,制定并发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方案》(西交党发〔2012〕13号),组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明确了医学部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建设及管理体系设置等方面的内容。医学部的学院(系)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法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系共同组成。2016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成立,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规划的23个研究院中首个成立的研究院。此后,医学部在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结合一流医学学科和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在学校的领导下,医学部各院系团结奋进,执着追寻“为生命之光”的崇高理想,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探索高水平医学研究、为健康中国梦的实现而奋力拼搏。

基础医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的学科形成于1937年,分别于1979年、1981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成立西安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后,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取消建制。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成立,2014年底基础医学院恢复建制,现有基础医学、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博士学位点及博士后流动站,药理学二级学科硕/博士学位点以及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基础医学院下设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病理学系、药理学系、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系;本科生生物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心血管研究所、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癌症研究所、疼痛生物学研究中心、医学工程研究所。现有教职员工226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5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6名,陕西省教学名师2名;教授36人,副教授62人,博士生导师38人,硕士生导师86人,讲师及助教74人,教辅/科研辅助人员52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创新的师资队伍。

基础医学院主要承担医学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医学专业基础课,以及医学留学生专业基础课的英文授课。现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生理学),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药理学),精品资源公开课1门(生理学),省级精品课程12门。2013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编写了包括《生理学》《局部解剖学》《药理学》《机能实验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与PBL教学系列教材在内的20部基础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2012至2016年培养博士生146人,硕士生170人,博士后百余人。

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从2016年开始招生,每年从全国各地招生30名,学制5年,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自然、生命和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了解医学发展前沿,具备基础医学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优秀学生。基础医学院紧跟国际前沿,结合国家重大卫生需求、地区发展与人类健康的需要,开展系列科研工作,拥有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依托“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实验动物中心等研究基地,形成了稳定的专业学科与研究方向。在神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与炎症性疾病、肿瘤及代谢性疾病的致病机理及干预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特色。近五年承担重大项目(“973”“863”及科技支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8项,发表SCI期刊源论文595篇;国家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等4项。

在国家及学校相关提升计划的支持下,基础医学院的科研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和发展,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学校、医学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将继续全面改善队伍结构,提高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使基础医学真正成为交大医学发展的基石,医学学科的支撑和医学科研创新的引擎。在“双一流”建设中,把学院办成西北领先、国内一流、世界有名的基础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原西北医学院成立的公共卫生学科。1986年西安医科大学成立预防医学系,1997年成立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后,公共卫生学院更名为公共卫生系。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成立,2013年公共卫生学院恢复建制。

 

学院现有全职、兼职教职工90余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56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9名教师担任教指委副主委、委员,国家级学会主委、副主委等学术组织重要职务;兼职教师均为院外或校外高级职称专业人员,有校外院士2名和地方卫生行政和业务部门领导6名。学院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卫生毒理与卫生检验系、地方病研究所、卫生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教学实验中心;拥有国家卫计委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丝路区域地方病与人群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卫生信息大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等研究机构,是陕西省卫生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核心成员之一。

学院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尚医德、精医术”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培养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型公共卫生人才为目标。现招收全日制预防医学本科生、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MPH)硕士研究生、全日制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MPH)硕士研究生和在职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下,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公共卫生硕士MPH(1998年)和公共卫生博士DrPH(2011年)专业学位培养试点工作。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建立“西安交通大学陕西预防医学研究院”,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化校地合作和国际合作,打造“中国西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平台”。已培养的数千名优秀毕业生分布在国内外,成为医药卫生与疾病控制领域的中坚力量。

学院注重运用国际前沿科学技术,围绕我国西部人群健康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形成了以妇幼营养与健康评价、环境与地方病、传染病预防控制、食品质量与安全、儿童发育与身心健康、卫生政策与医学伦理等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卫计委、基金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等资助。近年来研究成果在本领域国际著名期刊BMJ、Int J Epidemiol、Pediatrics、Arthritis Rheumatol、J Nutr等发表,相关论文被认可为“F1000论文”。获得2项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克劳斯•施瓦兹奖”和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修订《大骨节病疗效判定》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主办《中国医学伦理学》等3部核心期刊。

遵循学校“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学院瞄准全球健康发展前沿,对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结合我国西部社会、经济、卫生、人群健康和疾病流行特点,广泛开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努力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国际化的一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

药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药学学科起源于1946年建立的西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1971 年成立西安医科大学药学系,1996年成立西安医科大学药学院。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后,成为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2004年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成为医学院药学系。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成立,药学院恢复建制。在“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药学院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药学院,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知名药学院行列。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8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3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学校“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药学学科设有药学博士后流动站(2014 年),药物分析、药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03年),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 年)和药物分析、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药学院下设药物化学系、药剂学系、药物分析学系、天然药物化学系、生药学系、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药学教学实验中心、药物研究所等机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主要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实验室(三级)、陕西省天然药物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卫生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主办刊物《西北药学杂志》和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药学院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跟踪药学领域国际发展方向,积极开展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面向产业的高技术开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创新药物与中药开发研究,细胞膜色谱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中药方剂物质基础与体内过程分析研究,天然药物物质基础分析研究,蛋白质组学与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药物新制剂、新技术研究,药物质量控制新方法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有效成分与活性物质研究,药物合成工艺与药物构效关系研究,生药品质评价,药事法规、药事管理与药物政策、药品安全与合理用药研究等。

近几年,药学院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重点项目等6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3600多万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得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开发创新药物5个;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80余部。

药学院本科教育设有药学、制药工程和临床药学3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学生人数420余人,其中博士生2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本科生200余人。2015年至今招收国际留学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余名,有力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药学教育国际化战略。自创建至今,药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余名高级药学专门人才,药学专业毕业生大多在药监部门、药检所、各大医院、医药公司工作,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大多在大型制药企业工作。同时毕业生也广泛分布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药学院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选送教师和学生赴美国哈佛医学院、美国普渡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日本武库川女子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斯旺西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名校访问进修学习,并建立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关系;完成国际合作研究课题10余项;近年来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访学术交流50余人次,与哈佛医学院等联合举办高层次国际会议3次。

法医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法医学科是我国法医学领域最早建设的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陕西省重点学科及陕西省特色专业。该学科由我国著名法医学专家胡炳蔚、刘明俊教授创建于1953年。1985年经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法医学系;1998年获法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被批准为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共建),同年经全国博管会和陕西省博管会批准开始招收法医学项目博士后。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法医学院恢复建制,国际著名刑侦专家李昌钰担任名誉院长。

学院通过培养和引进,已经形成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师27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高级实验师3人),职员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24人;高级职称1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目前校内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新世纪人才1人,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学院下设法医物证学系、法医病理学系、法医临床学系、法医毒理学系、法医证据科学系,基因组与法科学研究所、法学与证据科学研究所以及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法医干部培训中心、医疗纠纷尸检中心。

 

近五年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及省部级课题50余项;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公开课各1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教学成果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4年);连续多年在学科评估中稳居同类学科第一。

近年来法医学科充分利用生命科学、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重构法医学科的研究体系与技术平台,形成了法医物证、毒品依赖神经生物学机制、死亡时间推断、法医司法鉴定技术等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家“211”和“985”科技创新平台等支持下,科研条件不断改善,学术梯队不断优化和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更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5项,承担国家“863”“211”“985”科技平台、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及省部级课题50余项,在多项国际国内合作项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1998年法医学团队参加并圆满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1%任务”,被评为最佳合作单位;2000年参加完成中国水稻基因组计划,切实提升了学科水平,使西安交通大学进入农业学科全球1%;2005年承担并圆满完成东南亚海啸泰国救援任务,为国家赢得了荣誉;2010年加入“国际1000种动植物基因组”项目,2012 年主持研究国家科技专项“藏彝走廊世居群体遗传多样性调查”项目等。

法医学科将加强与相关学科,特别是基因组学、生物信息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在基因组多态性与溯源、法医毒品成瘾生物学机制研究、法医大数据驱动的关键技术和集成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学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优秀法医人才,为我国医学和法治建设服务。

护理学系

护理学系始建于1987年,是我国首批开展护理学本科教育的10所院校之一。1998年开始招收计划内统招科学学位研究生,2011年获批护理学专业学位授权点,2015年获批临床医学与护理学交叉学科临床护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自2014年起开始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为陕西省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省级护理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专业。

 

目前有专职教师35名,其中17名具有海外名校进修及学习经历。45岁以下教师占6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51%,高级职称教师占55%。13人分别担任教育部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一、二级学会理事、主委及副主委。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0余名,硕士生60余名,博士生13名。

护理学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肿瘤疾病护理、慢性疾病护理、感染性疾病护理及老年病护理。开展护理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51项,取得专利共43项。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近年来发表论文548篇,培养硕士生130多名。科研水平处于国内护理界领先地位。根据里瑟琦智库数据分析显示,本学科论文篇均被引9.1,归一化影响因子为2.14,两项指标排名均位于全球前50名。

护理学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内外院校有广泛的合作关系。1993年由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原西安医科大学、泰国清迈大学与国内其他7所当时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医科大学合作开办了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项目研究生教育,历时10年,为我国培养了123名高层次的护理管理及教育人才,其中90%以上为“211工程”院校中的护理学科带头人及骨干。在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因此被称为中国护理界的“黄埔军校”。学科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开展社区护理模式研究及示范点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与欧盟国际助老会合作开展贫困地区老年人健康促进项目;与WHO及伊利诺伊大学合作开展了中国护理人员艾滋病培训项目、成瘾与吸毒者的健康教育,与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合作举办西安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

全球健康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9月,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围绕教育部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的建设任务,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推动,依托学校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数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管理、人文、工程等优势学科,针对目前全球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创建国际领先的全球健康教育科研平台,开展跨地区、多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研究,为全球健康问题的解决和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培养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全球健康专业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为国家卫生与健康发展战略蓝图的实现和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研究院重点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系统科学与医学大数据研究、药品安全与政策研究、卫生体系和卫生政策研究、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儿童发育与健康研究、移动健康研究和个体精准健康服务的发展及推广等健康相关热点问题,并于2016年12月正式设立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研究中心、系统科学和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传染病预防研究中心及地方性疾病研究中心4个研究中心。

研究院是中国西部首个全球健康研究院,领航我国西部跨学科、跨地域的全球健康研究;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规划的23个研究院中首个成立的研究院;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医学板块计划筹建的6个研究院之一。研究院成立以来,在学校大力支持和全院不懈努力下,已经在人才吸纳、丝绸之路全球健康项目启动、全球健康与慢性病防治国际合作规划、丝路区域环境与地方病防治国际合作规划等方面取得了成果。目前研究院已拥有60多位全职及兼职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承办、参与承办了“一带一路”全球健康国际研讨会、“ 全球健康、一带一路、丝路区域合作规划高峰论坛”等活动。

上一篇:探访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
下一篇:王嗣岑:天时 地利 人和 ——西安交大药学学科发展机遇与思考

© 2015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互联网备案号:陕ICP备07500839号